星期四, 1月 20, 2005

軍隊規模並非重點

 (投稿)

(回響)

今日拜讀蘭寧利中將對一江山戰役提出看法,對「保持太平日子心態,堅持縮減軍隊規模…在伊拉克已被證實是錯誤的」這一段結論頗有意見,願提出討論。

俗謂此一時,彼一時;筆者極不明白所謂「政治軍事狀況是那麼熟悉」的描述從何而來。當日兩軍對峙,自是誓不兩立;然而如今的情勢卻是,老共並不將台灣問題視為絕對的第一要務保持其經濟的成長才是,當然,假如台灣不「強調」獨立的話。以今日兩岸的「民間」交流熱絡,不知如何讓蘭將軍有熟悉之感?

 

筆者要提出,縮減軍隊規模並不必然意味戰力的下滑;如果今天的國軍戰力被評定為不及過去,用增加軍隊的方法也不能起死回生的。要人賣命有很多種方法,用法律規定肯定不是最好的;更何況不用多大智慧就能看出實行時不公平的現象:同樣海軍,有人開Jaguar正常上下班,有人要上老到可以做他祖父的老船上,還有被打(死)、丟下海的危險。更不用提有多少醫生不用當兵了…陸軍的情況更是不堪聞問,筆者當年服役時就已經不能用的「拐拐」,聽說現在仍然是軍中通訊的主力?不知韓戰還是越戰留下的兩噸半(卡車),現在是否都已退伍了?高裝檢時,是否還是要小兵把多餘料件「埋」起來?或是去把不足的料件「買」回來?攸關防衛的重要計畫是否還是由一個剩不到半年退役的「不」願役上兵自己一個人完成?現在國軍的問題難道真的是在規模嗎?至少筆者絕對不會這麼想。

 

國軍如果戰力低落,第一問題肯定是出在思想:為誰、為何而戰的問題;那不一定是什麼台灣是否要獨立的問題,那太大了;上述的公平問題,是否帳料相符不須扯謊的問題,也許才會是主要的心理因素。第二則是管理的問題:如果帳料從來沒有相符過,誰會相信這個組織有好的管理?如果花很多的軍費,卻不去改善通訊、運輸、以及官兵照顧(一個上兵六千多的薪水,要出一本作戰計畫?國軍的算盤高明)的基本問題,誰會對這個組織有向心力?有尹清楓案的擱置未破,誰會相信這筆錢不會落入私門?規模,只有打人海戰的時候有嚇阻力;然而台灣人再多有老共多嗎?素質才是最重要的啊!不論是個人的素質,或是組織的素質。

 

最後,用一個我印象很深的故事提供思考的空間:湯姆克蘭西在「迫切的危機」書中寫毒裊在美軍的第一擊之下死傷慘重;然而剩下的人很快的開始有了組織(作戰)的能力,於是最終是毒裊佔了絕對上風…台灣要思考的,也許是能否擋住這第一擊後還有反擊、爭取外援的機會吧。

0 Comments:

張貼留言

<< Home